10月1日,歐盟的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正式進入過渡階段。CBAM是歐盟應對碳泄漏的標志性工具,也是歐盟雄心勃勃的“Fit for 55議程”的核心支柱之一。它將平衡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之間的碳價格。這將確保歐盟的氣候政策不會因生產轉移到綠色標準不那么雄心勃勃的國家或因碳密集型進口產品取代歐盟產品而受到損害。
在過渡階段,CBAM將僅適用于水泥、鋼鐵、鋁、化肥、電力和氫氣的進口。這些商品的歐盟進口商必須報告其進口量以及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GHG)排放量,但現階段無需支付任何財務調整。此外,CBAM的第一年申請結構中內置了許多靈活性,例如使用默認值報告內含排放量以及使用生產國的監(jiān)測、報告和核查規(guī)則的可能性。
根據新的CBAM規(guī)則,進口商必須報告特定日歷年進口貨物中經核實的溫室氣體(GHG)排放總量。過渡期后(2025年底),CBAM的財務影響將逐漸增加,CBAM成本將逐步分階段到2034年。原產地支付的碳成本可以從應付的CBAM費用中扣除(前提是有證據表明)的成本可以提供)。
由于CBAM的核算標準、方法與通識的碳盤查、碳足跡業(yè)務略有不同,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和氫等行業(yè)覆蓋范圍內的企業(yè)需要進行針對性學習,開展碳排放數據采集、梳理和分析工作,以便應對迫在眉睫的報送工作,并為未來CBAM證書購買以及關稅繳納奠定基礎。